美美与共 乡村振兴内外兼修

2024-12-30 11:51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增加“两个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南通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打造具有海安特色的苏中新鱼米之乡。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评估蝉联全省第一等次,考评在南通实现“六连冠”,1镇7村入选首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创成南通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先进村68个;建成省级绿色优质水稻基地37.07万亩,绿色水稻种植占比88.4%,水稻单产连续十二年蝉联全省第一,全产业链产值预计可达147.5亿元,产业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名列全省第一、全国县(市)前列……在精心谋划部署的推动下,乡村“面子”焕然一新,“里子”丰富充实,“丰”景更是常在。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而海安以科技助农赋能乡村振兴向“新”提“质”,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变。

南通科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育区陈列架上摆放着一个个组培瓶,瓶内的蝴蝶兰幼苗在聚光灯映照下格外青绿。该公司拥有完整的组培技术及产业链种植技术,采用数字化控温系统育苗。在海安,“蚕宝宝”是连续两次登上央视的“明星”,备受瞩目。在海安鑫缘茧丝绸集团生产车间,18台络丝机以每分钟248圈的转速不停运作,而在智能化养蚕车间,大屏显示着车间内实时场景,一年四季恒温、恒湿,解决了传统人工养蚕靠天吃饭的难题。

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秋收秋种是全年粮食生产的收官之战,打好保障粮食安全组合拳是关键举措。“我们在开发区品建村共流转土地1800余亩,今年全面种植了优质的水稻。”10月,我市56万亩水稻陆续开镰收割。据南通季和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昌明介绍,公司配备3台大型收割机、大型烘干设备保产保时,刚收上的稻谷30分钟后被运到烘干房,只需16个小时左右便可烘干上市。同样,在岚水家庭农场,负责人徐进华正在组织农机手播种。“500亩田,很快就能播种完。”从科技育种到智慧养殖,农场采用全程机收机种,无人机施肥撒药,更好的控制肥量,确保作物生长发育。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也是“三农”工作的新历史使命。我市推进乡村整体风貌“微改造、精提升”,推动现代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向户延伸,成功实现从干净整洁有序到生态宜居美丽的跨越性转变。

走进白甸镇刘季村,一幅清新宜人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近年来,刘季村积极探索村企联建共治,通过组织联动、人才联带、村企联赢,推动村营收入突破100万元。昔日薄弱村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华丽嬗变,获评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生态美了,产业兴了,百姓笑了。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刘季村持续推进无花果等特色种植项目,打造农产品直播间,拓展农产品销路,大力发展集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农旅观光采摘体系。“下一步,我们还将在产业提升、指导服务、品牌创建等方面下足功夫,带动周边居民就业,助力村集体收入迈上新台阶。”刘季村党总支副书记沈红霞说。

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海安以“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的“幸福指数”,以“青山绿水”点亮乡村的“美丽经济”,以“组织引领”推动三农工作的“层层落实”,建设有“颜值”更有“气质”的美丽乡村,持续壮大特色产业优势,深化”农文旅”融合,让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美满。

融媒体记者:徐 艺 陈天航

图 片:濮端建 陆建宇

编 辑:沈佳艺 许世颖 缪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