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工匠》① | 达欣集团:坚守匠心追绮梦 实干笃行勇争先

2024-04-16 15:41

编者按: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人才,也需要大国工匠。一个个大国重器、一项项科技成就,背后都印刻着大国工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匠心聚,百业兴。为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尊重技能、重视技能,即日起,推出“红色工匠”系列报道。

何谓“工匠精神”?其内涵包括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各个方面,而对南通市达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来说,以“匠心”造精品,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工匠精神并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今年61岁的马和军1980年高中毕业后来到胡集建筑站(南通市达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从一名施工员、质检员、项目经理、工程公司经理一直干到公司的“掌舵人”,再到现在的企业顾问、战略委员会委员,在长期与项目工程接触的过程中,马和军发现,传统锚杆施工技术局限性很大,且工程完工后锚杆不能回收。为了让锚杆施工技术符合绿色施工节能环保要求,他白天带着团队“泡工地”、反复试验,晚上下班翻阅资料研精苦思。经过3个月的钻研,他带领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工具式锚杆施工工法,实现了锚杆工具式施工,加快了施工速度,绿色工具式锚杆施工技术研究成果被鉴定为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马和军(中)注重“传帮带”,经常与青年工匠深入交流

四十多年来,马和军始终抱着对建筑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坚定理念,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精益求精的创新工匠精神,努力提高工程质量,不但带领企业做强做大,更以一名红色工匠的身份,致力于将企业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匠’字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一点,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马和军表示。在成就梦想的同时,他特别注重对年轻人的传、帮、带。2018年,马和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南通市达欣工程集团总部诞生。现如今,以马和军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能工巧匠,为中国建筑事业添砖加瓦,马和军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工匠”荣誉称号,被中国建筑业协会评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建筑工匠”,马和军劳模创新工作室也被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江苏工匠工作室”称号。

▲ 陈华泉(中)查看项目建设现场

“劳模创新工作室带给我的不仅是技能的飞速提升,收获更多的是对精湛技术和对职业热爱的传承。”陈华泉1996年进入达欣集团从木工做起,凭着能吃苦、爱学习、肯钻研,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999年,陈华泉在河北省电视台项目担任木工工长。施工过程中,他发现木工传统小钢模施工费工费料,于是提出采用小钢模组装大钢模整体吊装,在他的建议下,每平方米的人工成本降低了8元,加上机械费、租赁费,仅该项目就节约了80多万元。

如今的陈华泉已经是一名项目经理,不仅要负责日常工地管理,还要负责施工质量监察。“现在责任更大、压力更大,动力也就更大。”陈华泉介绍,达欣集团对施工规范、施工质量要求严格,必须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符合要求。福来喜园商业综合楼是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年重点项目。该项目合同明确外墙需达到清水砼效果,该楼号外墙节点异常复杂,陈华泉拟采用铝模施工,但厂家评估该节点施工难度大,不建议铝模施工,陈华泉立即与项目部技术人员共同商讨对策,最后采用铝木结合的方式进行外围节点的施工。木材的结构使铝木复合板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从业数十年来,陈华泉始终心系工友们的人身安全。在施工过程中,陈华泉发现现有施工吊篮结构简单,缺少有效防护,且吊篮施工时容易撞到外立面,随即研发了一种房屋建筑用安全防护吊篮,本体顶面的两侧用连接耳进行固定连接,其中心处有连接轴,并设置网架和防护网,提高吊篮本体内部的稳定性,防护网可以遮挡在施工面的底部,能有效保护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这项研发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在陈华泉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福来喜园商业综合楼项目获评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

“工匠精神就是脚踏实地,一砖一瓦砌精度,筑就品质工程。”“80后”党员谢兆波自2009年7月入职南通市达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来,至今已从事技术管理工作15年。他先后参建了唐山金港国际、尚诚国际等多个项目的技术管理。从施工员到项目技术负责人,他从一个刚出校园、稚气未脱的新生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回首望去,他始终不忘初心,从未放弃对工作的执着追求与热爱。

▲ 谢兆波在项目施工现场检查

刚到工地时,谢兆波发现自己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现场管理并不能和书本混为一谈,看似“简单”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学习与钻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穿着工装,戴着安全帽一头扎进了工地。为尽快熟悉工作,每天工作时间在16个小时左右,12个小时在现场,4个小时整理资料及研究图纸。2017年,谢兆波加入党组织后,更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行动感染并带动了身边的同事,带动10余人成为质量管理小组骨干成员。

作为一名技术骨干,谢兆波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对施工方案和技术操作严格审核把关,保证工程质量,特别是在改进关键“小处”,抓好精益管理的重要“小事”方面。“不服输,肯钻研”,是谢兆波对自己的评价。逐年累月中,谢兆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技术创新、成果开发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江苏京津冀施工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建筑施工先进个人”“海安市优秀建造师”“海安市第十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达欣集团第六工程公司进入河北市场以来所承建的项目均获得河北省“安济杯”优质工程,同时获得全国用户满意工程5项。

学出“真实效”,干出“真成效”,马和军、陈华泉、谢兆波的成功只是达欣集团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达欣,一大批业务精、作风强的技术人员走上了专业管理岗位,一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匠脱颖而出。公司现有党员180余名,其中,有40名党员是公司的技术骨干。达欣工匠们聚力小舞台,把个人经验转化为团队力量,撑起了达欣的脊梁,集团获评南通建筑业竞争力30强企业、江苏省民营200强企业、江苏省建筑业百强企业、江苏省文明单位、ENR中国承包商80强企业等多项荣誉,不断攀升的综合实力,是达欣集团推动红色教育走深走实的生动实践。

“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发展,终究还是要工于匠心,用品质赢得市场的认可。要创建品质建筑强壮的‘筋骨’, 除了依靠坚实的建筑材料,更离不开精益求精的项目团队。”达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杭小建介绍,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达欣工匠,集团创新实施“红色达欣”党建领航品质工程、“红色理论”教育工程、“红色工匠”攻坚工程、“红色志愿”暖心工程,进一步夯实党建基础,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圆心”,画好党员工匠与职工群众并肩作战“同心圆”,开启“1+N”红色工匠孵化模式,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从重用人才的“超常力度”到培养人才的“超强机制”,达欣集团始终将青年人才培养列入重要内容。健全岗位培训体系,为每个成员量身定制培训套餐,制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双条线、多分支”晋升渠道,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狠抓工匠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常态化开展“星火计划”师带徒活动,实施个性化的一对一育才方案,帮助青年职工快速成长。广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小窍门、小设计、小建议“六小”竞赛活动,每年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对科技创新成果创建、转化等实施奖励,鼓励职工主动钻研技术、大胆改革创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信仰坚定、业务精湛的工匠队伍,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生力军”。


  ▎来 源:海安日报

融媒体记者:李仁霞 柳 卿

编 辑:缪 静